河北经济日报:产品“加”硒 农民致富
□本报记者 马德明 通讯员 王永周
“像我们村这样的土地,种普通的农作物,一亩地一年下来赚1000块钱就不错了,可是要种植富硒的农产品,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亩地能赚上万元。”近日,在临城县鸭鸽营乡西洞村,土兴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郑延峰这样告诉记者。
西洞村有60余户人家,280口人,农业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由于属丘陵地带,水源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不高。全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也因此造成许多耕地撂荒。
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首先必须让土地有较高的收益。郑延峰经过调研,将关注点放在了富硒农产品上。他联合周边的雁岭合作社、兰鑫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该公司的指导下搞起了富硒农产品种植。
为了避免相互竞争,五家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各不相同。“根据土地的实际状况,我们合作社主要种植富硒的小米、紫薯和荞麦。”郑延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富硒小米40元一斤,一亩地的产量在300斤到500斤。以300斤计算,一亩地一年就能收入12000元。
为了保证富硒农产品的品质,郑延峰告诉记者,生产过程中,他们不用农药,不施化肥,除草不用除草剂,全用人工拔除。“我们的富硒农产品是原生态的。”郑延峰笑着说。
农产品富硒有什么证据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郑延峰拿出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检验报告。“你看,我们的富硒荞麦每千克含硒458微克,小米是259微克。按标准,每千克农产品硒含量150微克以上即为富硒。”郑延峰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把村子西部的1000亩地全部发展成以小杂粮为主的富硒农产品,到时候,乡亲们就能靠土地致富了。
郑延峰说,自己种的富硒小米1公斤要卖80元,村民听了以为他开玩笑,就连种地60多年的父亲也说他在做梦。秋后,郑延峰的富硒小米以每公斤80元的价格开始销售,2500公斤小米一个月内销售一空,村民们心服口服。今年刚开春,村里20%的村民找到郑延峰,想种植富硒农作物。
富硒功能农业不仅给种植业带来红利,也给养殖户带来利好。羊吃了富硒作物的秸秆饲料,不但羊肉成了富硒羊肉,还提高了羊的免疫力。王润申经营着一家牧业公司,自去年10月份开始,他连续3个月用富硒玉米秸秆作饲料喂养了100只羊。他说:“再过几个月,这些羊就可以出栏送检了,如果达标,每公斤至少要多卖20元。”
去年11月,临城县政府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设“临城县万亩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基地”。临城县政府还委托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编制了《临城县2015—2020年功能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功能农业发展的路线图。
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刘贞哲说:“不仅在粮食生产上,我们还将在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生产上探索富硒之路。”


















——————
关键词: 功能农业 粮食银行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