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

编者按:2014年,国家六部委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作为我国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实施方案》的获批,标志着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江西省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含38个县、市、区)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包含54个县、市、区)后的第三个国家战略,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全境列入的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江西的生态农业该如何实现“绿色崛起、绿色惠农”?
2015年11月19日-21日,以“生态农业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大会、第七届中国社会农业(CSA)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及方向等问题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教授。
江西省应抓住农业3.0、4.0这个机会
据温教授介绍,早在2001年,受有关领导邀请曾多次来江西调研,对江西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对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作为山区的地方政府,无论是镇一级的官员,还是村一级的干部,要考虑的是三产化,就是农业3.0和进一步的农业4.0”。
农业3.0是什么?其实无外乎就是把农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农民可以得到三产化的增值收益。这才是江西的优势所在。
把农业作为第三产业来发展,其内涵非常丰富,除了一般都知道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可以形成财产性收益的领域之外,还包括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定制化的旅游。所以,首先是景观农业。不要轻易破坏我们最可宝贵的山区景观,要保持山清水秀,这样才有发展景观农业的条件。假如把路两边的多元化的树木植被全砍了搞成统一绿化,如果再统一规划乡村建筑都变成了现代化农宅,一排房子全一个样,走进一个镇,哪个村都一个样,那是新世纪之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如果和城市一样,城里人还愿意来吗?所以,景观农业一定要和各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千差万别的地理条件高度结合,这就意味着以村社和农户为主体,把自然资源变成景观农业资产。
温铁军说:“我在德国被人家请去做交流,特意安排我到乡村住四星级宾馆,早晨推开木窗,牛在你的窗下吃草。现在城里人高度紧张,得精神疾病的比比皆是,他怎么洗心呢??就得到乡村来住几天。城里人现在越来越强调要休假,上哪儿去?到乡村去,乡村石块和木头建造的房子就地取材,得到四星级宾馆就是因为有景观。什么叫做景观农业?就是因为你有了景观,你的农业才值钱”。
所谓农业4.0,是在三产化的农业3.0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农业的社会化和生态化。具体来说,就是三产化农业使用“互联网+”工具,把乡村四季景观和乡土文化,以及有机食材、本地化标志等都作为“社会企业”开发题材,把城里人下乡与农民融合这个再社会化的运动,纳入到休闲旅游养生等多元开发中来。这就是大众创业和绿色创新。
“这次五中全会讲消费拉动,怎么才能增加农村的消费呢?山区农村自己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江西得靠外来的人消费。人家来消费我们的景观。如果景观被破坏了,资源被破坏了,就失去了外来人口到这来消费的可能。
怎么能把城里人吸引来呢?有多种方式。例如北京密云县有一个镇,有一批城里边来的学生在那儿办了一个书院,来的人络绎不绝,就聚集了人气。这地方就有题材,有题材就有知名度,就有休闲旅游农业,甚至进而发展到养生农业。
假如江西真的敢于告别二产化农业,根本不去想美洲澳洲殖民地才有的一产化农业,而是直接进入三产化,就有比其他的平原地区更好的条件。
如何借助这次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够推动绿色创新?应该立足现有资源形成大众创业的条件。这时候政府就要发挥作用,要把协调作为达到共享目标的主要手段,尤其要改变大家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认识。在江西,的确不可能按照一产化农业——农业1.0的思维,来发展山区农业。农业2.0也与你无关,而3.0与江西的地理资源现状高度相关,但如果没创新,没协调,没共享,也没对城里人开放,这个绿色经济就难以发展”。
瞄准绿色,狠抓创新,以协调为手段,实现共享
首先,农业一产化造成资源破坏;二产化造成大规模立体污染,在经济上有客观必然性。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把大量投资用于搞农业二产化性质的产业化,就意味着更严重的污染,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那样三产化农业就没法搞,所以农业二产化我们搞不得。
为什么欧洲、日本都在逐渐退出农业2.0?退出的原因是污染过于严重。
那江西要靠什么呢?靠本地化的传统品种注册原产地标志,什么东西是最适合本土的?这个品质到底好在哪儿?是富硒,还是富什么抗氧化,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要把这套东西作为绿色创新的主题思想、作为发展市民农业的题材,才有吸引人来做养生基地的条件,然后把最能够产生这种作用的生产本地化产品的土地变成对市民出租的土地,一年一收租,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就是稳定的,外来的消费肯定比本地人要高得多,如此,消费就上去了。
温铁军透露,一直以来,都有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协会跟我们联系,说在中国能不能找到农业休闲旅游的点,我们组织欧洲游客来,因为欧洲游客已经把欧洲的休闲旅游农业消费够了,他们非常想到亚洲来,特别是到中国来看看有没有对接欧洲休闲旅游的点。这需要什么?需要我们保留乡土文化。人家来了以后,如果没有乡土的建筑艺术,没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人怎么能待得住呢?比如,要找山区有什么特点的乡土社会文化,为啥平原地区庙门一律朝南,而山区这个倒座庙朝北?总得有能跟人家讲的故事,得有题材。
“互联网+”加什么?
农业4.0需要与互联网这个工具密切结合,加题材、景观、本地化的原产地标志、特色休闲旅游等。利用互联网,可更大程度实现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互联网+这个工具和谁结合了呢?和那些天天泡在网上的城市中产阶级结合,这些人是未来我们发展农业4.0的目标群体,是绿色江西的消费者。
如果不善于保护好自己本地的资源性资产,如果全都按照城里那样全搞成钢筋水泥,对城市人有什么吸引力?要保持绿色,保持多样性,千万不能搞单一模式的、集中统一的干法,那还是工业文明的思维,而不是生态文明的思维。
温教授有个提法叫“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在此类3.0+4.0的转型中有意识地从高校吸引学生扎根农村,将其优势与农村资源环境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社会活动,构成聚人气的条件。因此有了市民农业、农夫市集,借此吸引人气,搞社会活动,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大众创业、绿色创新的典型。
例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西(小毛驴市民农园),就是其中一个。现在有400多户北京市民在这儿种地,每个地块30平方米,交1400元租金。农园提供服务为主,提供工具和有机肥,也提供点种苗,如果你再要有点个别技术指导,还要收点技术服务费。此外,在这儿也有活动,有大量的农村乡土文化展演——农民的演出、劳动者的演出。也有传统的工艺学习,看看农村的工匠怎么制陶,怎么烧陶罐,怎么做木匠活,把这些乡土技艺都放在这个地方,那就是农业的传统文化多样性。多样化的农村经济社会资源在这儿得到了复兴的机会,用这套东西带动了市民下乡。消费者除了吃喝,还能学点木工,自己做陶罐,不管大小,都可以刻上你的名字,烧出来以后带回家去了,这是自己亲手做的。
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是无价之宝,而这些是招商引资的二产化农业没有的。
好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但江西很多地方的农业生态旅游不能光吃“绿”的老本,还要让游客在休闲旅游度假中,体验浓厚的特色乡土文化。要在“土”、“乐”、“绿”字上做足文章。正如温铁军所言,“三慢四洗”(国际性的慢食、慢城、慢生活运动;国内养生农业讲究的洗胃、洗肺、洗血、洗心)是我们的题材,实现绿色发展是我们的目标,达到资源共享,老百姓都能得到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的收益,这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绿色崛起的路径。
——————
关键词: 温铁军 互联网+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